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杨丹辉: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时间:2021-12-20 浏览次数:0

文 | 杨丹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绿色发展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十三五”以来,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力度明显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绿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显现。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随着排放强度下降,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进一步节能降耗的成本抬升,难度增大,迫切需要“理念更新、技术创新、政策上新”,为工业绿色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五年。面对全球绿色低碳竞争加剧,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规划》提出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一是把“双碳”目标摆在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的首要位置,明确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方向,统领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定了“十四五”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强度减排目标,通过实施碳达峰行动,开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应该看到,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并不均衡,各地区、各行业的排放水平存在级差,“双碳”目标下一些传统“高碳”行业的减排压力凸显。二是坚持将创新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供给侧开展一场深刻的绿色科技低碳革命。在现行国家标准和激励政策体系下,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研发绿色工艺技术、开发绿色产品、推广再制造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绿色创新投入的意愿。“十四五”时期要协同推进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快绿色人才培养,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大清洁生产共性技术开发力度。三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市场主导,系统推进,打造多维、立体的工业绿色系统工程。一方面,鼓励企业主动践行绿色社会责任,完善ESG机制,披露、共享能耗和碳排放的核心数据,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倡导新消费模式,培育绿色消费的文化氛围,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互促共进,从而以工业绿色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四是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立足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大能源资源来源。直面绿色产品、低碳技术、生态系统、排放标准、环境规制、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凝聚共识,稳步推进能源、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议题的讨论与治理,营造有利于绿色制造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交流合作,完善环境规制和绿色标准体系,塑造面向碳中和的全球生产贸易新秩序和绿色合作新机制。以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契机,促进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和经验的全球共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