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资讯

/栏目资讯/

【中品聚焦】中国品牌攀登“质高点”

时间:2024-02-06 浏览次数:0

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从模仿引进到自主研发,从 “跟跑者”到“并跑者”“领跑者”,2014年至今,中国品牌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带给国人惊喜,也在更高的世界舞台上讲述着中国故事。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论述以来,我国品牌领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革新热潮,传统制造业转型增速、商标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专利密集型产业规模壮大、国际品牌评价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

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加速迈向品牌强国,大大提升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与影响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国家政策立梁架柱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 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我国不断出台提质量、强品牌等相关系列政策,为中国品牌发展“找准路子”,指明方向。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较为突出,“三个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文件重申“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并部署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文件指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今后 一段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重要举措。该文件中也首次出现了“中国品牌日”的身影。

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要求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

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 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同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 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 2025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到2035年,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品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全面形成,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

进入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掀开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新篇章。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已有十周年,这十年间,政策体系不断深入细化,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全社会重视品牌、尊重品牌、关爱品牌的氛围 愈发浓厚,中国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说,“三个转变”重要论述是建设品牌体 系的重大机遇和努力方向,更是新时期品牌工作明确具体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向高端化跃升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但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急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

“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实践,使中国制造业向高端领域不断迈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表示,目前产 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装备制造业占比从28%提高到32.9%。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 导产业产值超10万亿元,合计约占所属行业总产值的三成左右。

2023年,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首航,都表明在部分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我国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

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 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由此,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要继续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无形资产立法增速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后,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新登记企业量大幅增长,我国商标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

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效商标注册量为4614.6万件,对比2014年商标有效注册量839万件,增长3775.6万件,连续14年是世界唯一拥有百万级年度商标申请量的国家。

商标是企业发展的“先手棋”,是品牌的无形资产。 原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在2014年介绍中国知识产 权发展状况时表示,中国是商标大国,但还不是商标强国。主要体现在我国企业平均商标拥有量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有待加强,绝大多数的商标在国内注册。

为更好地保护商标专用权,为我国品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014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开始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 商标侵权的行为界定,加大了对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也对商标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

与此同时,为鼓励外向型企业运用国际商标注册开 拓海外市场,打造更多适合国际市场需求、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中国品牌,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全国布局建设3900多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年均服务企业超40万次。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长雨介绍,2023年,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取得显著进展。立法进程明显加快,完成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商标法修改列入全 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发布《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 工作指引》,开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研究,完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规定》的制定。

2023年,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对商标、专利执法办案的专业指导。审结10件重大专利侵 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和65件药品专利侵权纠纷早期解决机制案件。全系统办理专利纠纷案件1.4万件,同比增长 50.1%。组织开展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

我国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体系进一步健全。

新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21家、海外分中心2家,总数达到45家,累计指导企业海外维权1300 多起。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升至82.04分,再创新高。

数字浪潮机遇四起

科技兴国,品牌强国。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企业积极拥抱科技浪潮,在数字化时代寻找新机遇。

近五年来,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规模稳步壮大,2022 年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5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7%,年均增速达到9.4%,高于同期GDP现价 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占全国7%的就业人员,产出国内七成左右的发明专利,贡献全国1/8的GDP。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 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 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专利密 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同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 展的通知》,根据《通知》将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 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业“四基”领 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 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等。

根据202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龙飞 指出, 在研发方面,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投 入研发费用超3100万元,较上年提高约18%。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约 为6. 3%,比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 费投入强 度(约 2.6%)高出两倍。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普遍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且成果转化 方式灵活多样,大量科研机构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三样”出口破万亿大关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品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逻辑大趋势,众多企业出海向外界展示“中国品牌力 量”的存在,走向世界,站在更大、更高的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

2023年, 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 破60万家,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增 长37.46万亿元。其中我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了9.3%,已出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 年,我 国 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 元,增 长 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近年来,跨境电商作 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增长韧性,成为中国品牌走向海外的重要路径。

据海关测算,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 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既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又助力我国产品通达全球,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动能。

即走得出去,又叫得响亮。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增速,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攀升。

据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显 示,中国共有142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各国之首;上榜企业总营收 11.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 强企业排行榜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 有限公司进入前20名。其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2年以超53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该榜第三。

2014年,中国企业上榜数量首次突破100。自2019年 起, 中国上榜公司总数已经连续第五年超过美国。中国企业连续领跑世界500强榜单,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实力与潜力。但也要看到,在盈利能力等方面,上榜世界500强 的中国企业与部分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国际标准话语权不断提升

为建立科学公正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我国在全 球品牌价 值评价的话 语权,2014 年我国推动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 289),使得 我国有机会主导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体系建 设,实施国家品牌战略,推动我国产业、企业“走出去”。 此前,全球知名品牌评价和发布机构以往一直参照或采 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品牌评价规则、方法和标准,因此 组建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构建新的品牌评价标准体系任务艰巨,来之不易。

自2014年我国推动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 术委员会(ISO/TC 289)以来,截至2023年底,全国品牌 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2)归口的品牌评价 国家标准共41项,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 289)归口国际标准共4项。

其中41项品牌评价国家标准中包括地理标志产品、 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企业等5种不同类型品牌主体的评价实施指南。

此外,中国联合美国国家标准化机构(ANSI)、德国国家标准化机构(DIN),创新了“品牌价值发展理论”, 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支持。中国的贡献是提出了“质量”和“服务”两个评价指标。

在“五要素”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和美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交联合提案,推动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2014年,ISO中央秘书处正式批准成立“ 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 289)”,中国担任秘书国(秘书国家永久不变)。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 289)秘书处及全国品牌评价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2)秘书处承担单位,依据国际 标准及国家标准,已连续十年开展了公益性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建立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品牌价值评价机制。

促进我国品牌评价与国际接轨,加快培育我国国际 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品牌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使我国向制造强国、贸易强国和经济强国转变。

品牌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附加值。

面向未来,中国品牌将继续坚持以“三个转变”为引 领,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转型为契机,以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书写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